90家国家核心育种场品种图鉴:丹系、法系、美系三分天下

90家国家核心育种场品种图鉴:丹系、法系、美系三分天下

核心育种场中尽管整体以美系为主,但每个省份的侧重点不一。根据新猪派调研,广东以美系为主,丹系法系为辅;山东以法系种猪为主;而福建则以加系种猪为主,美系为辅;广西以法系为主,河南以法系为主,美系为辅;安徽则以美系为主;湖北以法系为主,英系为辅。

形成这样的品系格局,主要以消费市场和规模化水平息息相关。广东、广西、福建主要以热鲜肉市场为主,规模化水平较高,故市场品系更偏向于以体型好肉质佳丹系与法系。安徽主要以冷鲜肉为主,并且中小型规模场较多,所以更加偏向于耐粗饲的美系种猪。四川是冷鲜肉与热鲜肉均有的消费市场,故品系最多并且相对均衡:加系、丹系、法系、美系都均衡存在。

1000-2000头种猪规模占一半

核心育种场广东四川最多

根据新猪派统计,90家瘦肉型核心场中,广东、四川数量最多,高达10家。河南、湖北紧跟其后,分别有8家,福建以7家排第三。核心场的分布与产区、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四川、河南属于生猪出栏大省,种猪需求量大,广东、福建、湖北是规模化前列省份,容易诞生高质量种猪场。

根据新猪派调研,核心场中以1000-2000头规模场居多,占52%,1000头以下以及2000-3000头之间规模分别占16%。5000头以上超大型规模仅有5%。可见,在遗传育种中,适度规模是兼顾质量与选育工作的最佳选择。

13家地方品种纳入核心育种场

丰富种源资源

虽然近年来我国种猪育种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相较于国外而言还属于劣势,随着规模化集团的发展,相信中国种猪能走出一条“华系”道路。

据悉,中国种业总体处于杂交育种时代与分子育种时代过渡期,较欧美等发达国家育种技术差距明显;受国家政策推动,育种投入增加,核心种源数量逐步提升。近年来核心育种场也将地方猪种企业纳入,丰富了种源资源,截至目前共计13家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种猪企进入核心育种场名列。

18万头核心种源存栏

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截止2024年1月份,国家核心场母猪存栏计17.68万头,环比下降2.18%。据悉,近两年来核心场母猪存栏保持在18万头左右,参与遗传评估选育工作。

2021年4月,农业农村部正式发布实施《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 2035年)》,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提出未来15年推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明确了主要畜禽遗传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实施新一期遗传改良计划,旨在解决:

1、生猪育种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投入明显不足

2、育种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不足

3、育种机制不完善,产学研利益联结不紧密

4、生物安全防控水平不高

5、种猪性能水平与世界种业发达国家有差距

文件规划目标:到2035年,建成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形成“华系”种猪品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猪企业3-5个。

我国种业核心专利数量远远落后于美国,关键核心专利被国外掌控。

据悉,我国仅持有全球7% 的生物种业相关核心专利,而美国占比高达80%。从专利布局看,欧美发达国家已掌握基因编辑等生物种业底层技术的核心专利,我国仅有少量核心专利布局在底层技术应用研发方面,育种技术研发难以绕开国外核心专利,产品产业化将面临知识产权方面制约。

未来,种业翻身仗还是要依靠核心科技。虽然近年来我国种猪育种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相较于国外而言还属于劣势,随着规模化集团的发展,相信中国种猪能走出一条“华系”道路。

·END·

【微信编辑】刘伟恒

【内容来源】李 丹

【数据制图】陈淑梅

【内容审核】李 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