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生物學

量子生物學

量子生物學(Quantum biology)即是以微觀世界的理論–量子力學–來解釋生物體表現的一門學問。20世紀初,量子力學漸漸的走入了人們的眼中,幫助人們更深入的認識許多過去無法理解的現象。此時許多生物學家也漸漸發現,傳統生物學已無法詮釋許多生物學上的難題,如至今仍有許多爭議的學說—自然發生論,即生命起源。1944年,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生命是什麼(What Is Life?)一書,不僅正式將量子力學帶入生物學,書中對於遺傳物質的解釋也推進了分子生物學,對染色體遺傳學說影響甚大。

過去普遍認為,量子力學不可能發生在複雜且濕熱的生物體內。然而,科學家們漸漸發現,量子力學在生物行為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美國計算生物物理學家–克勞斯·舒爾特(Klaus Schulten)–提出了一對自由基可以由快速三重激發態反應(fast triplet reaction)的過程產生,且認為鳥類腦中羅盤可能來自於其中電子的自旋(spin)及量子糾纏效應(quantum entanglement)。除了動物對地球磁場的感知、將光轉換成能量的光合作用、膠原酶(collagenase)的運作機制等生物體中的化學反應,都與量子力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圖一)。隨著我們對於生物現象中的微觀過程愈來愈了解,量子生物學的概念也逐漸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