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德弗勒互动模式
该模式强调在信息的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信宿同时也可能成为信源;“噪音”可能出现于传播的全过程。该模式强调了传播的双向互动性。[5]
2
VR和新闻业的联姻
与“沉浸式新闻”的崛起
研究“虚拟现实”的著名美国学者波卡(Biocca Frank)在《虚拟现实时代的传播学》一书中,对由虚拟现实技术所构成的虚拟世界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虚拟世界是一个为用户提供其虚拟化身居住和交往的基于计算机应用的模拟环境。这些虚拟化身通常是用文本、二维或三维制图来表示,当然其他形式也是有可能的(如听觉和触觉)。[6]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大众媒介,能够实现新闻记者最初有关克服时间和空间的愿望。虚拟新闻环境可以赋予记者这样一种能力:让观众产生一种置身遥远的、有新闻价值的地点和事件中的感受。”[7]
随着VR逐渐进入新闻业,一种新的新闻生产模式“沉浸式新闻”应运而生。有关“沉浸式新闻”的阐释,其中最著名的是来自虚拟现实新闻创作者与理论家诺尼·德拉皮娜(Nonny De la Pe?a)。她指出,沉浸式新闻是“身处其中的人能够对新闻描述的场景和事件获得第一人称体验的一种新闻形式”。沉浸式新闻的目标是让用户在消费新闻时靠近新闻现场,对事件或场景产生第一人称体验,甚至在公众与新闻之间建立情感联系。[8]世界范围内有代表性的虚拟现实新闻案例包括:英国广播公司(https://bbc.in/2KkkH5k)、瑞士《展望报》(https://bit.ly/2CGQ7AJ)、阿根廷《号角报》(https://clar.in/2KRCPor)、意大利《晚邮报》(https://bit.ly/2sFTK5o)等。[1]
根据常江的总结,目前学界和业界对于“沉浸式新闻”的主流观点是:“沉浸式新闻”是一种体验导向的新闻叙事类型。[9]对此,研究者Adriana Ambrosio和Rodríguez Fidalgo也特别强调了“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 以下简称UX)”这一要素。在VR所构建的“沉浸式新闻”叙事情景中,UX被认为是区别于传统新闻形式(新闻、报道、纪录片等二维内容)的关键要素,且在创造虚拟现实内容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并能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用户的沉浸感。[1]
3
“沉浸式新闻”传播模型初探[1]
图1:虚拟环境中的信息接收
如图1所示,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传播过程中的要素与前文提到的传播模型中的要素一致。与传统新闻叙事的主要不同是:信息的接收者(或受众)所获得的信息不会在现实世界中发生,而只存在于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认为,技术本身起着首要的作用。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信息发射和接收的过程中,还体现在信息本身的内在特性上。发送者和接收者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将由技术本身决定。另一方面,就信息反馈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面向发送者的,这与之前提到过的传播模型中的情况相似;第二是面向信息本身的,接收者可以和信息进行互动。这个环节的反馈则受一系列环境或信息接收者内在的因素(如个性、知识、社会文化环境等)所驱动(如图2所示)。
图2:沉浸式传播模型
对于一个虚拟环境中有多个用户的情形,笔者给出了如图3的传播模型。即,每一个用户对于信息的解码都受到自身个性、知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会进而影响到该用户与其他用户的分享和互动等。在多用户模型中,每个用户还可以与其他的接收者进行互动,收到他们发出的反馈信息。
图3:多用户沉浸式传播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谈论“信息”的时候,在“沉浸式新闻”中,笔者认为,这里的“信息”主要是指这样一种VR内容:它能为接收者提供一种沉浸式体验,并且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和改变自己的观点,并能与内容进行互动。
4
虚拟现实新闻信息结构模型:
重组“斜金字塔”模式[1]
1.新闻叙事结构的演进
在传统的新闻故事内容生产中,“倒金字塔”结构占据着新闻话语的主导地位。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按事实的重要性程度递减原则为报道内容排序,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显著的位置。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的“倒金字塔”模式变得无法满足以“超文本”“多媒体”“互动性”为其显著特征的网络新闻的传播需求。因而,有关新闻叙事结构的研究也迈入了“Web 2.0时代”。西班牙学者卡那维拉斯(Canavilhas)提出了“斜金字塔”模式(如图4所示),用来阐释网络新闻话语的特征和规律。与“倒金字塔”结构不同,在新的体系中,新闻是按照信息量逐层递增的次序来组织的。这意味着一种范式的改变,即从“质的视角”(即由记者判断重要性)向“量的视角”(即让受众根据自身需求来获取和积累信息)的转变。[10]根据史安斌和刘滢的解读,在“斜金字塔”中,新闻话语的构建主要在“基础层”“解释层”“情境层”和“探索层”等四个层级上展开。[10]
图4:“斜金字塔”模式
(1)“基础层”回答基本的问题:“何事”“何时”“何人”以及“何处”;
(2)“解释层”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补充新闻报道的必要信息;
(3)“情境层”增加了对报道的语义解析,从而体现网络新闻的特征,即信息的情境化;
(4)“探索层”,为信息需求量最大的受众提供一些细节性解答信息。
2.虚拟现实新闻内容的结构
(1)第一深化阶段(见图5)
图5:虚拟现实新闻内容结构:第一深化阶段
就沉浸式叙事的话语体系和结构,笔者提出了两个立方体模型来加以说明。图5所示的第一深化阶段表示虚拟环境,即用户通过VR模式获取内容的整个虚拟环境。这一层构建了第一层信息,包含此前提到基于拉斯韦尔模式延伸出的新闻5W(Who,What,When,Where和Why)。需要注意的是,在“沉浸式新闻”中,用户可以获得新闻报道中近似目击者一样的观感体验。所以,“在哪里”与用户所处的3D环境所一致;而这里的“什么时候”代表“现在”,即用户佩戴设备观看VR内容的时候。
(2)第二深化阶段(见图6)
图6:虚拟现实新闻内容结构:第二深化阶段
代表第二深化阶段的这个立方体增加了用来丰富新闻故事知识结构的第二层元素(文本、照片和视频);还包括新路径,即用户可以在他们有空的时候选择继续观看故事内容的其他补充信息。这里提到的“新路径”需要进一步明确。在这里,新路径主要是指这则VR新闻故事内在的具体内容:记者生产了内容,用户可以自由决定是否观看额外的叙事元素,进而了解该报道更深层次的信息,又或者用户可以选择只观看第一深化阶段的内容。
5
结语
虚拟现实和360°全景视频进一步拉近了用户和新闻事件的距离,赋予用户更多沉浸式的体验。随着虚拟现实入驻新闻业,传统的传播模型似乎不能很好地解释VR时代的新闻生产和传播。为此,研究者阿德里亚娜·安布罗西奥和伊莎贝尔·菲达尔戈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沉浸式传播模型”。这一模型特别关注用户接受信息的虚拟环境。基于这个传播模型,研究者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沉浸式新闻结构模型”。传统的5W中的要素“在哪里”和“什么时候”在“沉浸式新闻”这里变成了“这里”和“现在”。换句话说,当一个用户观看一则VR或360°全景视频新闻的时候,他/她实际上“摒弃”了现实世界,进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之中。这份报告为VR在新闻业中的创新提供了一种方向,也在传统的传播模型之上提供了一种理解“沉浸式新闻”的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Paíno Ambrosio, A, Rodríguez Fidalgo, M. I. Proposal for a new communicative model in immersive journalism[EB/OL][2019-08-16].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464884919869710#articleCitationDownloadContainer.
[2] Lasswell H.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M].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1948.
[3] Shannon C. and Weaver W.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M]. Urbana, IL: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4.
[4] 赵明,封雷,等.从信息传播模式论翻译[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7-144.
[5] 何竞平.互联网广告管理新规的传播学分析[J].青年记者,2018(9):101-103.
[6] 林家权.虚拟世界中广告传播的受众浅析[D/OL].厦门:厦门大学,2008[2019-9-22].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09&filename=2009079472.nh&v=MDUwMTdXTTFGckNVUkxPZVorWm5GeWprVTdyTFYxMjdGN08vRjlYTHJaRWJQSVI4ZVgxTHV4WVM3RGgxVDNxVHI=.
[7] Biocca F. and Levy M. Communication in the Age of Virtual Reality.[M].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5.
[8] 张昱辰.后数字时代的沉浸式新闻:虚拟现实新闻的本质、特征与挑战[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19(6):76-82,84.
[9] 常江.导演新闻:浸入式新闻与全球主流编辑理念转型[J].编辑之友,2018(3):70-76.
[10] 史安斌, 刘滢. 从“倒金字塔”“斜金字塔”到“正金字塔”——基于社交媒体的新闻话语体系和传播模式初探[J].新闻记者,2014(7):14-2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